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 收藏 | 质量控制常用的10大方法
收藏 | 质量控制常用的10大方法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即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分析人员在测试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通过使用配置的质量控制样品,分析并应用质量控制图或其他方法来监控分析质量。这种方法包括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监控、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留样复测、空白测试、重复测试、回收率试验、校准曲线核查及质量控制图等10大方法。标准物质监控通常通过将监控样品以密码样或对比样形式与样品同时检测,检测完成后上报检测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仪器状态、样品检测过程、实验室内部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及实验室间比对等场景。人员比对则是在相同时间段内,由同一检测人员使用相同方法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符合程度,用于评价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稳定性。方法比对是同一检测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符合程度,用于评价不同方法的可比性。仪器比对则是同一检测人员使用不同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符合程度,用于评价仪器性能的差异。留样复测是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一致性,用于验证检测过程的可靠性。空白测试是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进行检测,用于校正由试剂、实验用水、器皿及环境因素引起的误差。重复测试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检测同一样品,用于评价测试的精密度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回收率试验通过添加已知质量的样品进行检测,用于评价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校准曲线的核查用于确保校准曲线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质量控制图则通过统计分析监控数据,判断检测过程是否稳定。
这10大方法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用于不同场景,提供全面的质量监控手段,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收藏 | 质量控制常用的10大方法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即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测试过程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通常,实验室会直接使用合适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作为监控样品,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这些监控样品与样品检测以相同流程和方法同时进行,以控制分析质量。这种方法可靠性高,但成本相对较高。人员比对是通过实验室内部的检测人员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同一样品使用同一方法,在相同的检测仪器上完成检测任务,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以评估检测人员的操作能力的可比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考核新进人员、新培训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和监督在岗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
方法比对是指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同一项目,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考察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存在的系统误差,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对实验室涉及的非标方法的确认。
仪器比对是指同一检测人员运用不同仪器设备对相同的样品使用相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以评估不同检测仪器的性能差异。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实验室对新增或维修后仪器设备的性能情况进行的核查控制,以及评估仪器设备之间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程度。
留样复测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再次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前后两次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来判断检测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以验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监控检测结果的持续稳定性及观察其发展趋势,以及提高检验人员对待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
空白测试是在不加待测样品的情况下,用与测定待测样品相同的方法、步骤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分析结果的过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并校正由试剂、实验用水、器皿以及环境因素带入的误差,以及掌握不同分析方法和检测人员之间的差异情况。
重复测试即重复性试验,指的是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的两次或多次测试。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用于实验室对样品制备均匀性、检测设备或仪器的稳定性、测试方法的精密度、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平行样间的分析间隔等进行监测评价。
回收率试验通常将已知质量或浓度的被测物质添加到被测样品中作为测定对象,用给定的方法进行测定,计算被测物质分析结果增量占添加的已知量的百分比。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多种因素引起的误差,用于检测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
校准曲线的核查是通过使用标准溶液绘制校准曲线,以确保校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这通常包括对精密度的核查和对准确度的核查,以验证仪器的响应性能、检测人员的操作规范稳定程度等。
质量控制图通过在检测过程中持续使用监控样品进行检测控制,对积累的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分析用控制图。通过分析用控制图判断测量过程是否稳定或控制状态后,可以转换为控制用控制图,判断是否存在系统变异或趋势。
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实验室确保分析结果的质量,提高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质量控制活动中的评价方法,如质量控制图,通过依赖其他质控样品的检测数据实现质量控制,与其他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有所不同。
如何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闫炜(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人民医院 162850)【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66-01
【摘要】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作为提高检验结果准确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已发展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大中型医院实验室,在质量控制方面正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建立了明确并有效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医生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等操作以及各种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定期维护仪器,严格配制试剂,检验过程规范认真;检验后系统性评审及规范性报告等。经过广大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已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质量控制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 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
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对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以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医生开具化验单时,应明确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等个人信息,以免在送检过程中发生差错;还应标明患者诊断、标本来源,确保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2)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采集标本部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的一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对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过于紧张或恐惧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饮食饮水可致某些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医护人员做到了解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因素,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必要的解释、安慰、鼓励措施,使患者了解正确采集标本的意义。当医护人员执行标本采集时,应有详细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样器材要无菌无破损;③标本采集要保证质量。
(3)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查,不宜存放过长。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尤其微生物标本应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1)仪器设备保证是质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强化仪器的维护。要求做到定期对其进行调整、修理及校正,确保仪器性能最佳状态下,进行检测工作。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并且能够将仪器维护责任化,也就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不合格的仪器,应降级使用或报废。
(2)准备试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配液的仪器必须无菌,不经常使用的试剂应观察其稳定性,过期的试剂应及时更换,用完的试剂有需要的应及时放回冰箱或避光处,防止试剂挥发无效。配制好的试剂应标明配制人姓名、配制时间及有效期。
(3)分析过程中提高检验质量,要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量控制。
3、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检验结果的系统性评审、规范的检验报告和结果解释、授权发布检验结果、检验报告的传递及临床应用、检验原始标本的储存及废物的处理等
(1)检验结果完成后,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和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
(2)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室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规范保存原始记录也是十分必要的,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
(3)实验室应对原始标本作规定期限的保存,以便复查和与重新采样的标本进行对比。对不在进行检验的标本应进行安全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应登记在册,做到有据可循。
把好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三大关,保证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做好临床辅助工作,是我们广大医学检验人员的心愿和责任。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时、正确、有效的检验结果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促进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2]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3]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9(3):276.
水质监测的质控手段是哪些?
现场质控:全程序空白,现场平行,现场加标实验室内质控:平行双样,加标回收,盲样考核